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到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增長70%,才能滿足預測的需求。
去年,我們展示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農民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當時,我們介紹了兩位蝦農Nguyen Van Khuyen和To Hoai Thuong。其中,前者因遭遇了極度干旱的季節而絕收,干旱使得自家蝦塘中水太咸而無法養蝦;后者因用淡水稀釋了蝦塘中的咸水而成功維持了正常產量。假設Nguyen今年又遭遇了極度干旱的季節,但會向自家蝦塘中注入淡水。這將是一個好的開始,但他會面臨與實際應用有關的其它問題,譬如何時注入淡水、注入多少?他應該每隔多長時間檢測一次水的咸度?如果他外出辦事,該怎么辦?
Nguyen的故事揭示了全球農業面臨的部分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如何逐步影響農民的生產活動?當前,需要用更少資源獲得更多產出的農民正面臨人口快速增長、膳食結構改變、資源緊張以及氣候變化等難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到2050年,全球糧食產量需要增長70%,才能滿足預測的需求。高效管理和Z有效利用種子和肥料等農業投入品將變得至關重要。不過,如果缺乏持續、精準的監測,高效管理這些投入品將面臨困難。對于發展中地區小農戶(其糧食產量占全球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四),獲得準確的信息將有助于它們增加糧食產量。遺憾的是,很多小農戶在作出農業生產決策過程中仍依靠猜測而非數據。
在這方面,農業可從物聯網(即互聯網催生的日常用品流通網絡)獲得少許幫助。借助互聯網,您可以將傳感器安裝在任何地方,如地上、水中或車中,用以收集土壤濕度和農作物健康狀況等目標監測對象的數據。收集到的數據可通過無線方式存儲于服務器或云系統中,這樣農民即可通過平板電腦和手機輕易獲得這些數據。視具體情況,農民可選用手動或全自動方式控制聯網設備,讓設備按其要求完成各項任務。例如,對于需水類農作物,農民可安裝土壤濕度傳感器,由其在缺水程度達到設定限值時自動開啟灌溉設備。
讓我們再次回到Nguyen案例,就現有物聯網解決方案如何助其回答他的問題進行示范。首先,可以安裝用于監測水咸度、水溫以及蝦群“胃口”的傳感器,助其跟蹤蝦塘和蝦群狀況。將這些傳感器接入蝦塘管理系統,包括注水控制裝置、喂食裝置和曝氣裝置,這樣即可通知Nguyen何時向蝦塘中注入淡水,使水保持Z咸度和溫度。像Nguyen這樣的蝦農只要接入了互聯網并擁有智能手機,就能通過手機應用程序遙控淡水塘。
農民應用農業物聯網可獲得兩大好處:一是,物聯網系統可幫助農民高效使用投入品,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并減少浪費。二是,物聯網可提供更多、更準確的數據,幫助農民完善其決策,進而提高產量。
不過,欠發達地區在應用農業物聯網方面仍面臨挑戰。首先,偏遠地區往往缺少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其次,需要為農民制定并實施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其花錢接入物聯網系統,因為這些系統的初裝費仍很高。
好消息是,一些機構和項目已開始應對這些挑戰。例如,含羞草科技公司(其總部設于美國硅谷)正幫助越南小農戶采用借助物聯網的精準農業生產方式,為此公司向農戶合作社出租硬件設備,此舉降減輕了小農戶的經濟負擔。另一例是Eruvaka公司。該公司是印度的一家初創企業,主要業務是向農戶提供依托物聯網的水產養殖池塘管理方案,幫助像Nguyen這樣的蝦農降低風險并提高產量。
凡事均有無限可能,但就農業互聯網的應用而言,信息至關重要。鑒于此,世界銀行將組織召開以農業物聯為主題的新一輪系列網絡研討會。我們人到了物聯網在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方面的潛力,因此希望吸引牽頭在這一領域開展技術變革的創新型主體進入該領域。我們也認識到了發展領域應用并推廣農業物聯網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因此希望推動各方就如何克服這些挑戰展開討論。此類討論這有助于我們了解農業的未來,應對農業領域應用物聯網有可能引發的一系列新風險,如不斷增大的隱私權和網絡安全威脅。
聯系人:張經理
電話:15615269499
郵箱:boruike2019@163.com
地址: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洛城工業園
關注微信